中新網12月12日電 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2日文章表示,當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宣稱要尋找有魄力的執行者,以打破臺北沒有執行績效的困境時,我們不禁要擔心的問,利用民眾生活升級的期待,卻只以房地產權利變換為訴求,完全漠視社會公平分配的落伍城市更新政策,不正是社會導致不公不義的淵藪嗎?我們更擔心的是,柯文哲的魄力會不會是另一場房地產災難?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這次選舉的翻盤,民眾對當前臺灣社會發展的不滿發酵,來自政策錯誤所導致社會貧富擴大、社會分配極度不公平的反動。其中最關鍵的不就是房地產這個魔咒?相對的剝削感、房價背離經濟發展的困惑,不正是年輕人焦慮的核心?解除這個魔咒所帶給這個社會的痛苦,不就代表城市應該有另外一種發展的典範?
  近代社會城市發展中,房地產是社會發展的雙面刃。先進國家和地區在城市發展中對房地產的控制極嚴,透過各種住宅政策,一方面必須確保房地產作為社會火車頭的動力,卻又要防範社會財富扭曲所導致的社會對立,除了各種多元、複雜之社會補貼和房價控制政策外,避免房地產成為社會財富不當轉換的載體。
  1987年當局開始帶頭在城市中公開拋售公有土地,帶動了房地產與城市發展的失控。臺灣土地以“資產”和“稅收收益”的方式被釋出。然而高價土地的釋出,墊高了建設和營建的成本,迫使房屋成為高價的商品,不但帶動周邊私有土地的炒作和上漲,所販賣的土地也因為高價,變成有錢人追逐的商品,更進一步破壞扭曲了社會結構的穩定。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居住人權根本在這個起點就已經被瓦解了。大家痛恨至極的“帝寶”不就是這個經驗的明證?
  當前的城市更新不能再只是鎖定解決城市環境與生活質量,必須建立城市再生的新論述,透過整合性社會公平分配配套的機制,來控制和破解房地產操控城市發展的魔咒。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讓所有土地在城市更新中扮演新的角色和功能。其中公有財產非資產化,而以“社會資產”的方式投入城市更新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  城市更新因此可以有全新的邏輯,其中公有財產處分的非市場化,當局不應該追求土地上的直接獲益,而是社會發展的整體效益,讓土地再利用的效益,回歸社會正義與公共利益最大化。其次,公有財產處分的財務歸零,城市更新與土地開發各種公共設施的投入需要高度的資金,但是透過政府土地受益的歸零,讓整體土地發展能夠回歸社會可承載的發展成本。
  臺北必須創造新局,藉著民氣,凍結公有土地的資產化,把財務歸零的公有土地積極投入城市更新過程中,創造城市最大的公共利益與價值,不僅能夠快速達陣,更啟動瞭解放扭曲社會價值和城市發展力量的集體制約的過程,也讓城市回歸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城市發展。(曾梓峰)  (原標題:台媒:柯文哲是要引爆另一場房地產災難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q36iqkj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