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中新網北京12月17日電 (記者 楊凱淇)十集大型高清紀錄片《下南洋》將於12月20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,為觀眾蒸烤箱再現那段華人“下南洋”的歷史。該片主創人員歷時3年,深入9個國家,尋訪上百個城市,用腳步丈量出了一寸又一寸華人生存的土地,也記錄下了一段又一段真實動人的華人故事。這支年輕的創作團隊經歷過困惑,經歷過感動,亦經歷過悲痛與瘋狂。
  青年導演孤墳堆融資里找靈感
  對《下南洋》的創作團隊而言,每一集的開頭和結尾都非常重要,總導演周兵就曾在機房裡從上千個鏡頭中挑選結尾。據同樣身情趣用品為總導演的祝捷介紹,團隊在製作第四集時,就曾為如何結尾犯了難。
  “我們遇到的問題是,當南洋華人對自己生存環境的建立,他們又遇到了那麼多的屠殺跟傷支票貼現害之後,該如何為這一集的結尾劃定那個鏡頭。”祝捷回憶說,當時大家就帶著這個感觸四處尋找場景,思考如何為這樣一場悲劇結尾。他清楚的記得,那一集的導演張效一個人走到了新加坡的咖啡山。
  祝捷介紹說,咖啡山是當地的房屋貸款一座義山,滿是孤墳,張效到了那裡之後,走著走著就走丟了,這時,天色漸晚,手機沒有信號,周圍更是喊不到朋友,他開始感到心裡的恐懼。就在這時,不遠的地方突然走出來一匹白馬,那個場景讓他至今記憶猶新。
  當時團隊就決定一定要用這個鏡頭做結尾,這也就是現在《下南洋》的第十集最後《過番》主題歌結尾時的場景。“我們希望把這匹白馬送給所有下南洋的華人,為他們這千百年來的奮鬥,也為他們帶給我們的所有鏡像裡面的啟迪和展現。”
  驅車18個小時、橫跨荷蘭德國尋找學者
  據總導演周兵介紹,此次紀錄片的製作邀請了來自比利時、德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中國大陸、中國香港等地的人員參與其中。“我可以特別驕傲地說,《下南洋》其實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聯合合作。”
  周兵坦言,很多人問他《下南洋》為什麼要去新加坡進行後期製作,因為新加坡確實比中國大陸的後期製作費用要貴很多倍。對此,周兵堅持認為,這部紀錄片除了有中國大陸的人員參與,一定要有南洋的人員參與,因為他們不但是在內容上支持,而且在形式上甚至細節上都有很多建議。
  不僅如此,為了找到更多觀點支持,《下南洋》團隊還尋訪了中外多國的專家學者,為此,周兵還曾與一位製片人一起做過一件近乎瘋狂的事。
  周兵透露說,為了尋找一位學者,周兵和他的同事從荷蘭出發奔赴德國,一天內驅車約18個小時,終於輾轉找到了這個人,這位學者也為團隊的創作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。
  宣傳海報上不能忽略的的一串名字
  祝捷透露了一個小細節,在此前舉辦的一次宣傳活動中,紀錄片《下南洋》的海報和現在使用的版本有所不同。他介紹說,當時他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,在網上發現了這張海報並放大後,才發現了海報存在的問題。
  他說,通常的宣傳海報上都會有出品人、監製、總導演等信息,但那張海報上漏掉了導演和攝影師的名字。“他們陪我們走過了3年,是真正為這個片子付出了努力的人。”祝捷說,《下南洋》共有6位導演,20多位攝影師,他們為這部片子付出了3年的生命時間。
  “18歲的面孔,48歲的心態。”祝捷打趣的說,正是這樣一支年輕的隊伍,完成了對如此厚重的歷史題材的把握。為了更好的融入創作之中,團隊成員們大多進行了一定的知識儲備,通過調研查找資料,慢慢疏理並形成了一種思想架構。
  這些年輕的導演坦言,做這個片子之前想的是南洋風景畫,想拍的特別美好,但是下到南洋之後就越走越尊重,甚至是以仰望的態度去拍。這部紀錄片帶給自己的感受是它特別平和,所謂有態度、沒姿態。
  然而,除了這些創作上的困惑、感動,在所有團隊成員的心中,亦深藏著一份濃濃的悲痛。曾擔任該片特約攝影的已故比利時殿堂級攝影師LucDrion在結束該片拍攝回到法國不久後,因意外與世長辭。“剪輯的時候會想到他是最後一次拍紀錄片,也想到他在天國的靈魂,”周兵含淚說道,如今《下南洋》即將在中國播出,“希望他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微笑。”(完)  (原標題:紀錄片《下南洋》幕後故事:孤墳堆里找靈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q36iqkj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